我們當然希望國產葡萄酒也興旺發(fā)達,但任重道遠。相對應的國產葡萄酒卻不甚景氣,家門口的生意怎會輸給外來漢,原因很多,作為一名進口葡萄酒生意的從業(yè)者,試著分析下內在的原因,%的受訪者購買葡萄酒的價格范圍在101~200元之間;整體受訪者平均購買自用的葡萄酒價格約193.6元一瓶。
1、國產葡萄酒為何不敵進口產品?是釀造工藝問題,還是市場營銷問題?
目前進口葡萄酒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快速上漲,一片藍海。相對應的國產葡萄酒卻不甚景氣,家門口的生意怎會輸給外來漢?原因很多,作為一名進口葡萄酒生意的從業(yè)者,試著分析下內在的原因:1.品牌塑造:提起葡萄酒,一般愛好者定會如數(shù)家珍的抖落出“拉菲”、“奔富”等,講到產地又“波爾多”、“勃艮第”一大堆,高大上吧?但提起國產的,似乎從小聽說的就那么幾個牌子,雖也遍布各渠道,但品牌度實在不高,
同樣送禮或宴請,進口是首選,它首先滿足了消費者的虛榮心,這玩意無價又無敵。2.品質.葡萄酒作為食品,消費者對其安全性是高度關注的,那么國內和國外在這方面的落差很明顯,消費者自然會選擇安全性高的。3.性價比.若以為家門囗的一定便宜是大錯特錯的,這和稅收政策有關,所以國內便宜的葡萄酒囗感普遍很差,包裝更是不入眼。
而口感好點的價格卻貴的離譜!近年些甘肅有些酒莊確實釀出了少量的優(yōu)質葡萄酒,但價位多上千,很小眾,相較進口葡萄酒,產地稅收少,質量不錯的進口到國內也就幾十元,口感又不錯,喝進口的消費者有面子,所以國產的不知不覺被甩了幾條街。我們當然希望國產葡萄酒也興旺發(fā)達,但任重道遠,需要從立法、教育、品牌推廣、渠道建設諸方面下大功夫。
2、中國葡萄酒市場真的崛起了嗎?
近日,中國香港貿發(fā)局發(fā)布一份內地葡萄酒消費調查報告,顯示內地葡萄酒市場發(fā)展蓬勃,消費者對酒的需求特征開始細化,其中廣州50%和成都43%的受訪者購買香檳及起泡酒的比例顯著高于整體平均的37%,購買香檳及起泡酒的比例較購買白葡萄酒的比例高;整體受訪者購買桃紅葡萄酒的比例最低,為23%,對于購買自用的葡萄酒,受訪者趨向理性消費。
47%的受訪者購買葡萄酒的價格范圍在101~200元之間;整體受訪者平均購買自用的葡萄酒價格約193.6元一瓶,其中,廣州為205.8元、哈爾濱為204.8元,煙臺為202.1元,受訪者平均購買自用葡萄酒的價格較高,超過200元一瓶。楊征建稱,中國的消費者在葡萄酒消費上有自己獨特的標準,比如更喜歡干紅,喜歡重瓶,喜歡高酒精度酒,喜歡帶盒子的葡萄酒;中國的消費模式相對復雜,比如團購、網(wǎng)購等風行,連朋友圈也能銷售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