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次紀年法舉例
自漢武帝以后,歷朝歷代都采用年號紀年,如唐太宗的貞觀,宋高宗的紹興,元順帝的至正,明太祖的洪武,清代的康熙,乾隆等
2. 常見的紀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
3、干支紀年法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5、星歲紀年:分為歲星紀年和太歲紀年
戰(zhàn)國時期用歲星紀年。
6、生肖紀年:它是我國民間推行的一種與干支密切相關的紀年方法,用十二肖獸名稱作為年名和地支對應。
3. 三種紀年法并舉例
封建紀年法(帝王紀年法)
教材在敘述中國歷史時,常常用象"漢文帝統治時期","唐玄宗統治前期"和"貞觀時期",這樣的方法來表示時間概念,這種用帝王的謚號,廟號和年號的紀年方法,就是封建紀年法或者稱為帝王紀年法。
所謂謚號,從西周開始(秦朝不曾采用),古代帝王,貴族和大臣等死后,由后人根據其生平事跡評定褒貶而給予的稱號。謚號有褒、憐、貶三種寓意,象周文王,"文"漢武帝的"武",孝文帝之"孝文"等,都含有褒之意;周厲王之"厲",隋煬帝之"煬"等則含貶意;周平王之"平",漢殤帝之"殤"就是有憐憫和同情之意了。所為廟號,是和封建宗法祭祀相聯系的一種專有稱號。古代帝王死后,在奉入宗廟立室祭祀時,都要給予相稱的尊號為某祖、某宗,這就是廟號。除少數皇帝的廟號例外,一般的來說,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稱"祖",第三代以后的多稱"宗"前者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后者如唐太宗,宋真宗等等。年號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紀年名稱,最早的年號是漢武帝所定的"建元",最后的年號是清代的"宣統"。
使用封建紀年的關鍵,在于搞清楚廟號、謚號和年號的區(qū)別 :一般來說,帝王的謚號最后一字往往是"王"和"帝",而且從時間上看,唐以前的皇帝由于謚號還比較簡單(一般只有一兩個字)。所以多用謚號稱皇帝。如周文王,漢景帝等等。唐到宋元時期,皇帝的謚號變得越來越復雜,有的皇帝的謚號字數增加到10多個字,于是,一般都用廟號稱皇帝。廟號往往不是"祖"就是"宗",如唐太宗,宋術祖等。明朝到清朝時期,由于一個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故常用年號稱皇帝,如崇禎,康熙,光緒等等。
三、干支紀年法
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原是借用樹木的干和樹枝的支。實是古人的數 字,其字如下。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列舉主要的紀年法,并作簡要介紹
我國歷史上使用的紀年法重要的有四種: 一是干支紀年,這種是以天干(甲乙丙 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 未申酉戌亥)的合稱來紀年的,出現在漢代。 干支是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循環(huán)相配的甲 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組數來紀年的,通 稱為“六十甲子”。
六十年后周而復始,一直 沿用下來。二是帝號紀年法,這種紀年方法出現在 周朝時期,是以帝王或諸侯的謚號為紀年的 方法。西周共和十四年后,周朝史書中出現 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魯國史書《春 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 歷史。
三是年號紀年法,這種紀年方法為漢武 帝首創(chuàng)。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 用年號“建元”紀年,以后歷代帝王都仿照他 而建制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 年,前后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 號。四是黃帝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出現在辛 亥革命期間。
這期間,一些報刊和革命黨人 為反對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號紀 年,而以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為 年號來紀年,史稱“黃帝紀年”。由于計算的起始時間不同,當時各報刊 采用的黃帝紀年的年代也不統一,對1911 年,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推斷為黃帝4609年,中國留日學生江蘇同鄉(xiāng)會編印的《江 蘇》推斷為黃帝4402年,由黃藻編輯初刊的 《黃帝魂》推斷為黃帝4622年。
其中,《民報》 所用年代為多數革命黨人所接受,武昌起義 后湖北軍政府頒發(fā)的文告即以此為據,各省 響應起義的文告也多采此說。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各 省,定黃帝紀年4609年11月1 3日(公元 1別2年1月1日)為中華民H元年元旦。
從 這一天起,便不再使用黃帝紀年了。中華人 民共和國建立以后采用公元紀年。
5. 年次紀年法和年號紀年法
1、王公年次紀年
用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左傳。骰之戰(zhàn)》:“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敝隔斮夜辍!读H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p>
民國紀年法: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從此又有了民國紀年法。
2、 年號紀年
從漢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號,后就用帝王年號來紀年。
如:康熙元年等?!对狸枠怯洝贰皯c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指南錄后序》“德祐二年”、《雁蕩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3、干支紀年
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來紀年的方法。其特點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組成一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遠是單數對單數、雙數對雙數,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
C、60年一循環(huán),周而復始。
干支紀年法推算方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年號干支兼用法
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6. 什么叫年次紀年法
世界各國關于紀年的方法有很多,不過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紀年法。除此之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由于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而沒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于2001年的說法。
7. 年份紀年法
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比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慶歷是宋仁宗趙禎的年號,《琵琶行》“元和十年”,是唐憲宗李純的年號
干支紀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
8. 紀年法百科
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zhàn)》:“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敝隔斮夜辍!读H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p>
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
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薄岸∶敝腹?627年。
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e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
9. 年號紀年法舉幾個例子
1、謚號紀年法。先秦時一般用王侯即位的年次前邊加上謚號來紀年,如魯隱公元年,齊醒公十年,秦穆公十五年等,這種紀年方法叫謚號紀年法或帝號紀年法。
2、年號紀年法。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chuàng)年號紀年法。以后歷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開始用年號紀年,一直延續(xù)到清末,所不同的是漢至元朝,一個國王可以擁有許多年號,明清兩代一個國君只有一個年號。如漢武帝建元元年,太初三年,天漢四年;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清圣祖玄燁六十一年。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前后2051年中,共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