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描述吳越爭霸這段歷史中,最靠譜的史料是《左傳》和《國語》,而《越絕書》、《吳越春秋》情節(jié)豐滿,甚至勾踐本人失意時會吟詩,未免編輯痕跡太甚。我專門查了當地地圖:我發(fā)現圍繞稽山中學的是一條小河,最后應該匯入護城河,不是那么大氣。當越王勾踐將要伐吳,大軍啟程之日,越國父老送了一壇"黃酒"為越王餞行,預祝越王旗開得勝,凱旋而歸。
市場上黃酒為什么這么便宜?
雖然我不懂酒,但“面粉比面包貴”,是今天所有的行業(yè)良心經營者,都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為毛有那么多低過成本的東西在流通,而且量很大?這必須從中國的產業(yè)發(fā)展模式說起,在中國任何行業(yè)都經歷過工業(yè)化的蛻變,工業(yè)化的的核心就是批量化、標準化、機械化的生產,批量化的流通,更具效率和規(guī)模的生產方式早就了更低的成本,但丟失的東西也顯而易見,就是丟了傳統(tǒng)、丟了個性、甚至丟了良心。
越王勾踐如何用一壇酒激勵三軍將士?
“越王投醪”是否真有其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勵志故事,早在《左傳》、《國語》、《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尸子》、《呂氏春秋》、《史記》、《韓詩外傳》、《淮南子》、《越世家》、《吳越春秋》等書中都有記載。歷史事件是發(fā)生過,至于一些細節(jié),是否真在歷史上發(fā)生過,很難講。
比如浙江省紹興市流傳的“越王投醪”故事:那是在春秋中國時期,吳國與越國交戰(zhàn)。越王勾踐被俘回國以后,立志發(fā)憤圖強,艱苦奮斗。他惟恐自己貪圖安逸,消磨了報仇雪恥的志氣,便睡在柴草堆上,還在室內掛上一只苦膽,每天睡覺前都要看看它,吃飯時也先嘗嘗它。這就是有名的"臥薪嘗膽"。就這樣,越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兵強馬壯起來。
這時他決心報仇雪恥,收復失地。當越王勾踐將要伐吳,大軍啟程之日,越國父老送了一壇"黃酒"為越王餞行,預祝越王旗開得勝,凱旋而歸。勾踐接了酒后,心想:要打敗吳國雪恥復國,必須和兵士同甘共苦。為了激勵兵士,他如愿開了誓師大會,并將父老送來的美酒倒進這條河里,然后,命令兵士迎流而飲,以鼓舞士氣。這件事發(fā)生過嗎?至少在宋代,這一故事就已經記載在當地地方志上了:元代人也信。
元代詩人徐天祜曾作《詠簞醪河》(投醪河,又名勞師澤,亦寫作簞醪河):往事悠悠逝水知,習流尚想報吳時。一壺解遣三軍醉,不比夫差酒作池。至今紹興也有投醪河留存:從浙江省紹興市鮑家橋至稽山中學的投醪河河段,東西長251米,寬約7米,至今保存完整。我專門查了當地地圖:我發(fā)現圍繞稽山中學的是一條小河,最后應該匯入護城河,不是那么大氣。
在描述吳越爭霸這段歷史中,最靠譜的史料是《左傳》和《國語》,而《越絕書》、《吳越春秋》情節(jié)豐滿,甚至勾踐本人失意時還會吟詩,未免編輯痕跡太甚。我專門查了《國語》記載,沒讀到“越王投醪”故事。我懷疑這就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已。因為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本身就虛構頗多。1、《史記》編出了“嘗膽”的故事,《呂氏春秋》作了擴張描述,蘇軾造了“臥薪嘗膽”的典故。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边@里僅有“嘗膽”的故事,沒有提到“臥薪”的情節(jié)。早有考證這只是史遷的小說家之言,不是真史?!秴问洗呵?季秋紀》則添加了細節(jié):“越王苦會稽之恥,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於吳。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視靡曼,耳不聽鐘鼓。
三年苦身勞力,焦唇干肺,內親群臣,下養(yǎng)百姓,以來其心?!碧K軾寫《擬孫權答曹操書》,以孫權口吻稱“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是說孫權“臥薪嘗膽”,與勾踐并無聯(lián)系。是大家把“身不安枕席”想象為“臥薪”而已。到《吳越春秋》,又通過增改、細膩化情節(jié),深化勾踐忍辱負重形象,出現忍辱嘗糞、九術伐吳、敬蛙誓師等情節(jié),勾踐的故事逐漸豐滿起來。
2、清華簡《越公其事》敘述了一個風格迥異的故事。2017年,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交付上海中西書局的《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第七輯整理報告出版,它收錄了傳世文獻未見的4篇佚籍,其中1篇《越公其事》是勾踐“逆襲”滅吳的另一個版本?!对焦涫隆?,共75支簡,分為11章,詳細記載了勾踐滅吳的過程,與勾踐有關的歷史史實大體上沒變化,但細節(jié)上有重大不同。
第1—3章詳細敘述勾踐派大夫種到吳師求和,吳王說服申胥(伍子胥)答應求和的過程。這一段說夫差傾全國之力大敗越國之后,不乘勝滅越,給對手留下生路。真實原因就在于夫差滅越實力不足,不得不與勾踐禮貌許和,在越國舉國順服情況下同意退兵。當時,勾踐令大夫種見夫差求和,軟硬話都有。軟話就是,一旦同意求和——“君如為惠,邀天地之福,毋絕越邦之命于天下,亦使句踐繼纂于越邦。
孤其率越庶姓,齊和同心,以臣事吳,男女服”。“臣事吳、男女服”,可以理解為戰(zhàn)敗稱臣,男女供奉,并不一定是都親自到吳國去做奴隸臣妾。硬話是,你若不同意和,越國剩下的最后八千死士就要戰(zhàn)斗到底——“君如曰:‘余其必滅絕越邦之命于天下,勿使句踐繼纂于越邦?!?君乃陳……王親鼓之,以觀句踐之此八千人者死也”。
夫差則答應了越國的求和請求。申胥(伍子胥)進諫,“王其勿許!天不仍賜吳于越邦之利。且彼既大北于平原,以潰去其邦,君臣父子其未相得。今越公其胡有帶甲八千以敦刃偕死?”就是說不要因越國三言兩語錯失滅越的天賜良機。夫差則耐心向申胥解釋了三條準和的理由:形勢對吳有三不利,一是遠離吳土,道路太遠,后備跟不上;二是吳之將士戰(zhàn)死過半,兵力不足;三是越人還有八千,斗志旺盛,惹急了拼死決斗勝負難料。
之所以沒有乘勝追擊剿滅勾踐,是因自估實力不足,沒有獲勝把握?!吧犟隳藨?,許諾”。。這段描述,顛覆了全部歷史記載的細節(jié),根本沒有勾踐入吳三年為奴的事,更沒有“服侍夫差,為其前馬”的受辱事。勾踐未受大恥,日后自然也不需要“臥薪嘗膽”。當時夫差許和是獨立決策,壓根沒有受到伯噽影響。夫差本人既不貪財,也不好色,也沒提過分要求。
這樣,也就沒有了越國進貢西施的可能性,更不會發(fā)生最后把西施沉江的事。當時,夫差以及其謙卑的語氣答應了使者求和的要求——“吳王乃出,親見使者曰:‘君越公不命使人而大夫親辱,孤敢脫罪于大夫?!苯又忉屵@回吳軍入越是因為“無良邊人”挑起釁端,現在越公棲在會稽,自己擔心不良之部下縱火于越邦,所以入守越之宗廟以等待越的使者。
第4-9章敘述勾踐在三年休養(yǎng)生息之后,依次實施五政,使越國逐漸國富兵強、刑罰嚴明、民心一致、敬畏效死的過程。吳軍撤了以后,勾踐并沒有馬上發(fā)奮起來,而是除了建宗廟、修祟位、祈求民安等凝聚民心、恢復國家的常態(tài)舉措外,其他均一切照舊,無為而治三年,休養(yǎng)生息。這才開始逐漸實施富國強兵的“五政”?!拔逭笔菫闇鐓菍嵤┑奈鍌€方面舉措,與其他書籍在也有不同:第一,對己則飲食不致味,聽樂不盡音;第二,對民則老老慈幼,長其孤而問其幼;第三,修其政令,寬其刑罰,施民所欲,去民所惡;第四,經濟上富者安之,貧者與之,救其不足,裁其有余;第五,外交上交好楚、齊、晉等大國。
最后才是整齊民心,嚴峻刑罰,凡不恭不敬,有所怠慢則懲罰殺戮,使得“越邦庶民則皆震動,荒畏句踐,無敢不敬”。最后兩章分別敘述對陣決戰(zhàn),大敗吳師,拒絕吳王之求和,最終滅吳。和史書記載的勾踐既是有為之君、又是刻薄寡恩之人不同,《越公其事》記載的是勾踐對夫差并不算一味地刻薄寡恩。為了國家的利益不能重蹈夫差覆轍,他不同意求和——“天以吳土受越,句踐弗敢不受”;但同時對亡國之君又給條生路——“王其毋死!民生地上,寓也,其與幾何?不谷其將王于甬句重,夫婦三百,以屈盡王年”。
夫差的最終命運也許是自殺,也許在勾踐留一條生路后被圈禁而死。3、我的猜測是,越伐吳是弱國反轉戰(zhàn)勝強國的歷史事件,充滿戲劇性,千百年來人們在這件事上不斷添油加醋,編了很多美好的故事情節(jié),表達了自己美好的祈愿。也許,“越王投醪”本身就是參照“酒泉”的故事編的。據《漢書?武帝本紀》記載,公元前121年夏天,漢武帝派霍去病進軍河西,霍去病從居延南下,打到小月氏,大敗匈奴,把匈奴殘部追逐到玉門關外,漢武帝賜酒一壇,犒賞有功將士,酒少人多,霍去病傾酒于泉中,與眾將士共飲,酒泉也因此得名。